Oinone平台之Router扩展

问题描述

在Oinone平台内置路由中,默认了三种路由

/login //默认登录页
/page //默认主逻辑页
/ //根页面,会自动发起查询优先级最高的应用,并跳转

在实际的业务迭代中,我们通常有以下三种需求:

  1. 我要覆盖默认的登录页,页面我不喜欢,登录逻辑满足不了;
  2. 我要在平台上加个帮助中心;
  3. 这个路径不符合我司规范,我要自定义加前缀

接下来,我将在Oinone平台中满足以上场景

覆盖默认路径

以登录页为例

  1. 在项目目录src/main.ts下,添加自定义router
import 'ant-design-vue/dist/antd.css';
import 'element-plus/dist/index.css';

import '@kunlun/vue-ui-antd/dist/kunlun-vue-ui-antd.css';
import '@kunlun/vue-ui-el/dist/kunlun-vue-ui-el.css';

import 'reflect-metadata';
import { VueOioProvider } from '@kunlun/dependencies';
import interceptor from './middleware/network-interceptor';

import './field';
import './view';
import './actions';

VueOioProvider(
  {
    http: {
      url: location.origin,
      callback: interceptor
    },
    browser: {
      title: 'Oinone - 构你想象!',
      favicon: 'https://pamirs.oss-cn-hangzhou.aliyuncs.com/pamirs/image/default_favicon.ico'
    },
    router: [{ path: '/login', widget: 'CustomLogin'}] // 用CustomLogin覆盖默认登录页
  },
  []
);
  1. 定义CustomLogin, 定义方式同书籍中的自定义表单和自定义表格类似,精简版的代码为:
import { RouterWidget, SPI } from "@kunlun/dependencies";

@SPI.ClassFactory(RouterWidget.Token({ widget: 'CustomLogin' })) // SPI注册,router得widget和此处的widgetshi对应的
export class CustomLogin extends RouterWidget {
  public initialize(props) {
    super.initialize(props);
    this.setComponent('定义的vue文件');
    return this;
  }
}

增加新的访问路径

同覆盖登录页

  1. router中增加路由
    router: [{ path: '/login', widget: 'CustomLogin'}, { path: '/help', widget: 'Help'}]
  2. 定义Help,同覆盖登录页

定义个性化路径

需要再所有访问路径前统一加标识,比如添加Oinone;
项目目录下新建.env文件(若存在,可以复用),在env文件中添加:

BASE_PATH=/Oinone

修改后重启工程即可,访问/Oinone/login即可

结语

以上就是Oinone平台路由的扩展能力,在Oinone平台中,通过自定义Router达到扩展路由的能力,并通过采用env等通用配置的能力,解决批量修改路由的目的。

Oinone社区 作者:oinone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doc.oinone.top/frontend/14.html

访问Oinone官网:https://www.oinone.top获取数式Oinone低代码应用平台体验

(0)
oinone的头像oinone
上一篇 2023年6月20日 pm4:07
下一篇 2023年11月2日 pm1:58

相关推荐

  • 前端打包文件上传到oss

    打包dist文件上传到oss教程 1: 确保boot工程里面安装了「webpack-aliyun-oss」依赖, 如果没有安装,可以手动安装下 2: package.json -> devDependencies -> {"webpack-aliyun-oss": "0.5.2"} 3: 在vue.config.js文件中添加对应的plugin // vue.config.js文件 // 新增代码 let BASE_URL = '/'; const { DEPLOY, OSS_REGION, OSS_DIST, OSS_URL, OSS_ACCESS_KEY_ID, OSS_ACCESS_KEY_SECRET, OSS_BUCKET } = process.env; const UNIQUE_KEY = Math.random(); switch (DEPLOY) { case 'online': BASE_URL = `${OSS_URL}${UNIQUE_KEY}/`; break; default: BASE_URL = '/'; } module.exports = { …原先的代码, publicPath: BASE_URL, plugins: [ …原先的插件, DEPLOY === 'online' ? new WebpackAliyunOss({ from: ['./dist/**/**', '!./dist/**/*.html'], // build目录下除html之外的所有文件 dist: `${OSS_DIST}/${UNIQUE_KEY}`, // oss上传目录 region: OSS_REGION, // 地区, 比如 oss-cn-hangzhou accessKeyId: OSS_ACCESS_KEY_ID, accessKeySecret: OSS_ACCESS_KEY_SECRET, bucket: OSS_BUCKET, timeout: 1200000, deleteOrigin: true, deleteEmptyDir: true, overwrite: true }) : () => {} ] } 4: 在vue.config.js同级目录下面新增「.env」文件, 写入对应的配置, 配置对应的值按照自己的oss配置来 DEPLOY=online OSS_BUCKET=xxx OSS_DIST=/oinone/product OSS_URL=https://xxxxxx/oinone/product/ OSS_REGION=oss-cn-hangzhou OSS_ACCESS_KEY_ID=xxxx OSS_ACCESS_KEY_SECRET=xxxx

    2023年11月1日
    85700
  • 【前端】默认布局模板(v4)

    默认母版(Mask) PC端默认母版 <mask> <multi-tabs /> <header> <widget widget="app-switcher" /> <block> <widget widget="notification" /> <widget widget="divider" /> <widget widget="language" /> <widget widget="divider" /> <widget widget="user" /> </block> </header> <container> <sidebar> <widget widget="nav-menu" height="100%" /> </sidebar> <content> <breadcrumb /> <block width="100%"> <widget width="100%" widget="main-view" /> </block> </content> </container> </mask> PC端默认内联Tabs母版(<multi-tabs inline="true" />) <mask> <header> <widget widget="app-switcher" /> <block> <widget widget="notification" /> <widget widget="divider" /> <widget widget="language" /> <widget widget="divider" /> <widget widget="user" /> </block> </header> <container> <sidebar> <widget widget="nav-menu" height="100%" /> </sidebar> <block height="100%" flex="1 0 0" flexDirection="column" alignContent="flex-start" flexWrap="nowrap" overflow="hidden"> <multi-tabs inline="true" /> <content> <breadcrumb /> <block width="100%"> <widget width="100%" widget="main-view" /> </block> </content> </block> </container> </mask> 移动端默认母版 <mask> <widget widget="user" /> <widget widget="nav-menu" app-switcher="true" menu="true" /> <widget widget="main-view" height="100%" /> </mask> PC端默认布局(Layout) 表格视图(TABLE) <view type="TABLE"> <pack widget="group"> <view type="SEARCH"> <element widget="search" slot="search" /> </view> </pack> <pack widget="group" slot="tableGroup"> <element widget="actionBar" slot="actionBar"> <xslot name="actions" /> </element> <element widget="table" slot="table"> <element widget="expandColumn" slot="expandRow" /> <xslot name="fields" /> <element widget="rowActions" slot="rowActions" /> </element> </pack> </view> 表单视图(FORM) <view type="FORM"> <element widget="actionBar" slot="actionBar"> <xslot name="actions" /> </element> <element widget="form" slot="form"> <xslot name="fields" /> </element> </view>…

    2023年11月1日
    1.1K01
  • 前端日期组件国际化支持方案

    在 oinone 平台中,系统默认支持基础的国际化翻译功能。但由于日期时间组件的国际化依赖对应语言包,而全量引入语言包会显著增加打包体积,因此前端默认仅集成了中、英文的日期时间支持。若需为日期时间组件扩展其他语言(如日语)的国际化支持,需手动导入对应语言包并完成配置,具体步骤如下: 假设我们现在国际化翻译切换成了日语,那么我们在日期时间也要支持日语,那么需要如下操作: 1: 重写 RootWidget 继承平台默认的 RootWidget,SPI 注册条件保持跟平台一致即可覆盖平台默认的RootWidget // CustomRootWidget.ts import { RootComponentSPI, RootWidget, SPIFactory } from '@oinone/kunlun-dependencies'; import Root from './Root.vue'; // 通过SPI注册覆盖平台默认的root组件 @SPIFactory.Register(RootComponentSPI.Token({ widget: 'root' })) export class CustomRootWidget extends RootWidget { public initialize() { super.initialize(); this.setComponent(Root); return this; } } 2: 覆盖 Root 组件的 Vue 文件 自定义的 Vue 文件需负责导入目标语言(如日语)的语言包,并根据当前语言环境动态切换配置。这里需要同时处理 ant-design-vue、element-plus 组件库及 dayjs 工具的语言包,确保日期组件的展示和交互统一适配目标语言。 <!– Root.vue –> <template> <a-config-provider :locale="antLocale"> <el-config-provider :locale="eleLocale"> <match :rootToken="root"> <template v-for="page in pages" :key="page.widget"> <route v-if="page.widget" :path="page.path" :slotName="page.slotName" :widget="page.widget"> <slot :name="page.slotName" /> </route> </template> <route :path="pagePath" slotName="page" :widgets="{ page: widgets.page }"> <slot name="page" /> </route> <route path="/" slotName="homePage"> <slot name="homePage" /> </route> </match> </el-config-provider> </a-config-provider> </template> <script lang="ts"> import { CurrentLanguage, EN_US_CODE, UrlHelper, ZH_CN_CODE } from '@oinone/kunlun-dependencies'; import { ConfigProvider as AConfigProvider } from 'ant-design-vue'; import { ElConfigProvider } from 'element-plus'; import dayjs from 'dayjs'; // 导入ant-design-vue语言包 import enUS from 'ant-design-vue/es/locale/en_US'; import zhCN from 'ant-design-vue/lib/locale/zh_CN'; import jaJP from 'ant-design-vue/lib/locale/ja_JP'; // 新增:日语语言包 // 导入 dayjs的语言包 import 'dayjs/locale/zh-cn'; import 'dayjs/locale/ja'; // 新增:日语语言包 // 导入element-plus语言包 import elEn from 'element-plus/dist/locale/en.mjs'; import elZhCn from 'element-plus/dist/locale/zh-cn.mjs'; import elJaJP from 'element-plus/dist/locale/ja.mjs'; // 新增:日语语言包 import { computed, defineComponent, onMounted,…

    2025年8月13日
    49000
  • 组件数据交互基础(v4)

    阅读之前 你应该: 了解DSL相关内容。母版-布局-DSL 渲染基础(v4) 了解SPI机制相关内容。组件SPI机制(v4) 了解组件相关内容。 Class Component(ts)(v4) 组件生命周期(v4) 组件数据交互概述 数据结构设计 数据结构分为三大类,列表(List)、对象(Object)以及弹出层(Popup)。 列表(List):用于多条数据的展示,主要包括搜索(用户端)、自定义条件(产品端)、排序、分页、数据选中、数据提交、数据校验功能。 对象(Object):用于单条数据的展示,主要包括数据提交、数据校验功能。 弹出层(Popup):用于在一块独立的空间展示对应类型的数据。 数据结构与对于的内置视图类型: 列表(List):表格视图(TABLE)、画廊视图(GALLERY) 对象(Object):表单视图(FORM)、详情视图(DETAIL) 数据交互设计原则 组件与组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是独立的,组件与组件之间的数据是关联的。因此,数据交互整体采用“作用域隔离(View),行为互通(CallChaining),数据互通(ActiveRecords)”这样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。实现时,围绕不同视图类型定义了一类数据结构所需的基本属性。 在弹出层进行设计时,使用Submetadata的方式,将包括弹出层在内的所有组件包含在内,以形成新的作用域。 通用属性及方法 属性 rootData:根数据源 dataSource:当前数据源 activeRecords:当前激活数据源 为了在实现时包含所有数据结构,我们统一采用ActiveRecord[]类型为所有数据源的类型,这些数据源在不同类型的视图中表示不同的含义: 列表(List):dataSource为列表当前数据源,activeRecords为列表中被选中的数据。特别的,showDataSource为当前展示的数据源,它是dataSource经过搜索、排序、分页等处理后的数据源,也是我们在组件中真正使用的数据源。 对象(Object):daraSource和activeRecords总是完全一致的,且长度永远为1。因此我们有时也在组件中定义formData属性,并提供默认实现:this.activeRecords?.[0] || {}。 方法 reloadDataSource:重载当前数据源 reloadActiveRecords:重载当前激活数据源 由于底层实现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使用的数据类型,因此我们无法采用统一标准的数据源修改方法,这时候需要开发者们自行判断。 重载列表数据源 cosnt dataSource: ActiveRecord[] = 新的数据源 // 重载数据源 this.reloadDataSource(dataSource); // 重置选中行 this.reloadActiveRecords([]); 重载表单数据源 cosnt dataSource: ActiveRecord[] = 新的数据源(数组中有且仅有一项) // 重载数据源 this.reloadDataSource(dataSource); // 此处必须保持相同引用 this.reloadActiveRecords(dataSource); 内置CallChaining(链式调用) 在自动化渲染过程中,我们通常无法明确知道当前组件与子组件交互的具体情况,甚至我们在定义当前组件时,并不需要关心(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关心)子组件的具体情况。这也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任何一个组件中完整定义所需的一切功能。 为了保证组件行为的一致性,我们需要某些行为在各个组件的实现需要做到组件自治。以表格视图为例:当view标签在挂载时,我们无法确定应该怎样正确的加载数据,因此,我们需要交给一个具体的element标签来完成这一功能。当element标签对应的组件发生变化时,只需按照既定的重载方式将数据源提交给view标签即可。 除了保证组件行为的一致性外,我们不能完全的信任第三方框架对组件生命周期的处理顺序。因此,我们还需要对组件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有序处理。以表格视图为例:我们希望搜索视图(SEARCH)的处理总是在加载数据前就处理完成的,这样将可以保证我们加载数据可以正确处理搜索条件,而这一特性并不随着模板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。 平台内置的CallChaining mountedCallChaining:挂载时钩子; refreshCallChaining:刷新时钩子; submitCallChaining:提交时钩子; validatorCallChaining:验证时钩子; 优先级常量 VIEW_WIDGET_PRIORITY(0):视图组件优先级 FETCH_DATA_WIDGET_PRIORITY(100):数据提供者组件优先级 SUBVIEW_WIDGET_PRIORITY(200):子视图组件优先级 未设置优先级的hook将最后执行,在通常情况下,你无需关心优先级的问题。 注意事项 CallChaining通常不需要手动初始化,仅需通过inject方式获取即可。 CallChaining的hook/unhook方法需要在组件生命周期的mounted/unmounted分别执行,如无特殊情况,一般通过this.path作为挂载钩子的唯一键。 在字段组件中使用mountedCallChaing @Widget.Reactive() @Widget.Inject() protected mountedCallChaining: CallChaining | undefined; protected mountedProcess() { // 挂载时处理 } protected mounted() { super.mounted(); this.mountedCallChaining?.hook(this.path, () => { this.mountedProcess(); }); } protected unmounted() { super.unmounted(); this.mountedCallChaining?.unhook(this.path); } 字段组件的mountedCallChaing并不是必须的,因此我们未进行内置处理。 一般的,当视图数据被加载完成时,字段组件的formData和value等属性,将通过响应式自动获取对应的值,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使用这一特性的。 当我们需要对字段获取的值做进一步初始化处理时,我们将需要使用这一特性。例如TreeSelect组件,必须在初始化时填充树下拉所需的结构化数据,这样才能正确展示对应的值。 当字段组件的mounted方法被执行时,我们还未执行视图数据加载,因此,在我们无法在mounted方法中操作formData和value等属性,只有在mountedCallChaining被view标签执行时,按照执行顺序,此时字段的mountedChaining将在视图数据被加载完成后执行。 数据源持有者和数据源提供者 在设计上,我们通常将view标签设计为数据源持有者,将element标签设计为数据源提供者。 原则上,在一个视图中有且仅有一个数据源提供者。 即:当一个element标签的实现组件通过reloadDataSource方法向view标签设置数据源,我们就称该实现组件为当前view标签的数据源提供者,view标签为数据源持有者。 provider/inject 阅读该章节需要理解vue的依赖注入原理 在实现上,我们通过provider/inject机制将上述通用属性/方法进行交替处理,就可以实现根据模板定义的结构进行隔离和共享功能。 例如dataSource属性的实现: /** * 上级数据源 * @protected */ @Widget.Reactive() @Widget.Inject('dataSource') protected parentDataSource: ActiveRecord[] | undefined; /** * 当前数据源 * @protected */ @Widget.Reactive() private currentDataSource: ActiveRecord[] | null | undefined; /** * 提供给下级的数据源 * @protected */ @Widget.Reactive() @Widget.Provide() public get dataSource(): ActiveRecord[] | undefined { return this.currentDataSource || this.parentDataSource; } 不足的是,由于provider/inject机制特性决定,通过provider提供的属性和方法,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进行穿透,导致组件通过inject获取的属性和方法并非是我们所期望的那样,因此,我们仍然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,才能正确的处理子视图的数据交互,这一点在对象(Object)类型的视图中会详细介绍。 运行时上下文(metadataHandle/rootHandle) 在之前的文章中,我们知道前端的字段/动作组件渲染和后端元数据之间是密不可分的。 在数据交互方面,后端元数据对于字段类型的定义,将决定从API接口中获取的字段、数据类型和格式,以及通过API接口提交数据到后端时的字段、数据类型和格式。 数据类型和格式可以通过field标签的data属性,获取到经过后端编译的相关字段元数据。 那么,我们该如何决定,当数据提供者向后端发起请求时,应该获取哪些字段呢? 因此,我们设计了RuntimeContext机制,并通过metadataHandle/rootHandle机制,在任何一个组件都可以通过view标签正确获取已经实现隔离的运行时上下文机制。 以表单视图为例,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经过合并后的完整视图模板: (以下模板所展示的并非实际的运行时的结果,而是为了方便描述所提供的完整视图模板) <view type="FORM"> <element widget="actions"> <action…

    2023年11月1日
    1.4K00
  • 如何通过浏览器开发者工具提高调试效率

    1.通过vue devtool查看vue组件和oinone组件的信息 平台字段、动作、视图组件都是以Widget结尾的,可以通过关键字快速找到组件 安装vue devtool插件 chrome安装最新版的vue devtool插件 谷歌应用商店插件地址,隐藏窗口需要在扩展程序的详情页额外设置才能使用该插件 安装好插件后,可以通过插件选中html页面中的元素查看相关信息 相关特性了解 组件自动创建的vue组件以组件的class类名命名,据此特性可以得出自定义组件的时候,可继承该命名的父类 一般oinone的组件以Widget后缀命名,也推荐大家也以此为后缀,方便在vue调试面板快速看出哪些是oinone组件 选中oinone组件后可以在右侧面板看到相关的组件信息,部分属性介绍 template属性为dsl的配置 activeRecords、formData、rootData、parentData、dataSource等属性为常用数据属性 action为动作的元数据 field为字段的元数据 2.直接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的源码处调试源码 打开浏览器开发者工具,进入标签页源代码/来源(英文版为Source),win系统用快捷键ctrl+O,mac系统用快捷键cmd+O, 可以打开文件搜索面板,通过关键字搜索文件名找到代码文件,可直接在里面debug调试或者查看执行逻辑

    2024年9月9日
    1.0K00

Leave a Reply

登录后才能评论